(記者李代姣 通訊員李燕茹)神舟十三號航天員乘組在空間站組合體工作生活了183天,刷新了中國航天員單次飛行任務太空駐留時間紀錄。至此中國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任務完成,即將轉入在軌組裝建造階段。
在神舟十三號飛船返回過程中,中國電科網絡通信研究院(54所)測控通信系統全程護航這段萬眾矚目的回家之路。
車載機動測控設備:牽緊測控風箏線
飛船返回時減速變軌,軌道降低,進入返回軌道。推進艙和返回艙分離,飛船再入大氣層階段,直至著陸。返回過程中,需要依靠測控系統完成遙測、外測來接收和發送指令,觀測分析飛行器位置、速度、飛行姿態。
網絡通信研究院最新研制的首套某車載機動測控設備便承擔著神舟十三號飛船上升段、返回段和飛船進入軌道運行段特殊情況下的特殊測控任務;同時具有完成地面人員與航天員之間的話音、圖像等信息傳輸功能,保障地面人員與航天員、航天器間的通信鏈路。
此次是該車載機動測控設備繼成功保障神舟十二號發射返回任務后的第二次出征,設備由天線車、設備車兩車一站配置,可機動部署執行測控任務。該設備使用了自動翻轉折疊天線,采用了數字化、集成化的先進技術,可適應各任務階段要求。
相比于發射任務,本次任務目標信號動態更高,對設備的跟蹤精度和穩定性要求也更高。對此,項目組對設備進行了完整測試,確認設備開啟,設備檢查、校零、校相等各項功能指標,保證任務萬無一失。
衛星通信固定站、車載站、便攜站:搜索回收通信“利器”
網絡通信研究院研制的衛星通信系統為各中心、測控站提供了可靠的傳輸手段,完成指揮信息、測控數據及各類圖像的傳輸任務,為載人航天系統指揮決策提供支持。
在此次返回任務中,該院研制的衛星通信固定站、2.4米靜中通車載站、0.9米動中通車載站、便攜站、機載站等裝備承擔著搜索回收地面分隊、空中分隊的通信保障任務。
為了適應神舟系列飛船任務對通信系統的要求,網絡通信研究院在東風發射場新建了多套固定站、車載站和便攜站,對衛星通信設備硬件及軟件進行了升級改造。在新建和升級后的系統中,該院自主研制生產的大功率功放和高速調制解調器全面代替進口設備,升級后的系統采用高階調制、高效編碼等技術,大大提升了衛星通信傳輸能力,系統傳輸容量提升5至10倍,滿足載人空間站長期在軌運行數據傳輸的要求。
由網絡通信研究院研制的執行返回艙搜索任務的兩套便攜站也是成功保障神舟十二號返回任務后第二次正式參加搜索回收任務;而機載站的“履歷”則更加豐富,除了圓滿執行神舟系列任務外,還曾護航嫦娥五號返回。
為了保證任務萬無一失,網絡通信研究院派出多名經驗豐富的精兵強將,奔赴返回場區,確保設備狀態良好、穩定可靠,保障神舟十三號返回任務。